55年前的春天,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太空傳回來自中國的聲音;5年前的春天,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“東方紅一號”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,高度評價他們創造了令全國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。
從《東方紅》樂曲響徹寰宇到“神舟”往返、“天宮”建成、“嫦娥”探月、“天問”探火……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征程中,東方紅一號衛星永恒璀璨,指引著一代代航天人向宇宙更深處進發。
宇宙唱響“東方紅”
“作為‘東方紅一號’任務的參與者,你們青春年華投身祖國航天事業,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國航天未來,讓我深受感動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。
5年前,孫家棟、王希季、戚發軔、胡世祥、潘厚任、胡其正、彭成榮、張福田、陳壽椿、韓厚健、方心虎等11位參與“東方紅一號”任務的老科學家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,回顧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輝煌歷程,表達了對實現中國夢、航天夢的堅定信心。
55年前,東方紅一號衛星沖破天際,中國獨立自主發射第一顆衛星,一舉實現“上得去、抓得住、聽得到、看得見”,在“一窮二白”的條件下蹚出一條自力更生之路。沒有先進的計算機,科研人員就靠手搖計算器、筆和算盤;沒有低溫試驗室,就去冷庫進行試驗。“土辦法”的背后,是“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”的堅定信念。
東方紅一號衛星
用筆和算盤“算”出一顆衛星,這段歷史早已經說明: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,是要不來、買不來、討不來的,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,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舉辦的紀念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“東方紅一號”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5周年暨“東方紅一號”發射55周年座談會上,戚發軔、葉培建、彭成榮、胡其正等曾參與“東方紅一號”任務的老科學家緊緊相擁、雙手緊握。
從回憶如何“響應毛澤東主席的偉大號召”、“東方紅一號衛星”如何實現“上得去、抓得住、聽得到、看得見”、“給錢學森老院長匯報工作的兩三事”到暢談“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空間事業之路”……重提往昔歲月,白發早已爬滿雙鬢的老科學家依舊激情澎湃,聲音激昂鏗鏘,仿佛眼下就是那段風華正茂、熱血沸騰的歲月。
當《東方紅》樂曲從遙遠的太空傳回時,有科學家站在大漠的寒風中,翹首星空,追尋著那顆剛剛升空的中國新星。
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備份件(王樂天 攝)
“我是中國人。” “要為中國人爭一口氣。”老一輩航天人不求名利,舍家為國,向世界展示了何為中國人的志氣和骨氣。
進入新時代,“神舟”飛天已是尋常、“北斗”組網全面實現、“嫦娥”攬月化作現實……而東方紅一號衛星劃破天際的壯麗篇章,將永遠銘刻于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,成為永不褪色的時光坐標。
精神接力跨時空
“不管條件如何變化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。”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歷史的致敬,更是對未來的期許。
時光流轉,這封珍貴的回信持續激勵著航天人逐夢前行。
憑借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以來55年的技術積累、人才積累,中國正在加快建設航天強國。除此之外,這段奮斗歷程還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——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大力協同、勇于登攀。
薪火相傳續華章,非凡成就的背后是代代傳承的無私奉獻精神火炬——
航天隊伍從不缺乏青年科技人才的身影。彼時,東方紅一號衛星研制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。如今,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,夢天實驗艙總裝團隊平均年齡33歲,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,一代代年輕人向著建設航天強國目標勇毅前行。
戚發軔院士從1957年參加工作就加入航天事業,如今雖已92歲高齡,卻依舊奔走在航天精神教育一線,用一輩子詮釋了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”的深刻內涵。
航天事業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,離不開成千上萬普通建設者的青春熱血,他們秉承舍家為國的共同情懷,從五湖四海匯聚在茫茫戈壁,把自己奉獻給新中國的航天事業。
千磨萬擊還堅勁,非凡成就的背后是生生不息的自力更生精神血脈——
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飛躍,都是對“航天報國”初心使命的回答。讓世界“看得見”中國,讓宇宙“聽得見”《東方紅》,這是第一代航天人的愿望。
2022年,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;2024年,“鵲橋二號”順利升空,“嫦娥六號”月背取壤;2025年,“天問二號”即將開啟深空探索新征程,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各項研制建設進展順利……
月背上的嫦娥六號探測器
每一次叩問太空都是下一次探索的起點,每一次技術飛躍都足以擦亮中國航天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”的閃耀標簽。
眾人拾柴火焰高,非凡成就的背后是凝心聚力的協同攻關精神烙印——
在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入太空的那一刻,中華民族這場“合力問天”的征途就已正式開啟。
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時,我國動用了當時全國近60%的通信線路。從試驗場區到各個觀察測控站,守衛通信線路的群眾多達60萬人,他們“大力協同、勇于登攀”,創造出中國奇跡。中國北斗,全球夢圓,北斗導航系統工程背后凝結著400多家研發單位、30多萬名科研人員長達數十年的辛勤耕耘。
航天事業千人一枚箭、萬人一桿槍,需要大融合、需要大聯動,儼然成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成功典范。
1970年4月之前,浩渺的太空沒有一顆屬于中國的衛星,如今,“風云”“高分”“北斗”……中國的衛星接連上天。再回首,我們早已唱著《東方紅》,開啟航天新紀元。
追星攬月,志在蒼穹。中國航天人步履不停,以開放胸懷擁抱世界,以堅韌意志突破邊界。我們對“這個春天”表達最深情的致敬,禮贊新中國這段動人心弦的時代篇章。
(顧航瑜)